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专业知识

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是什么

日期:2018-11-09 02:10:45 / 人气:231


劳务派遣的具体用工方式有哪些劳务派遣的用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Emerson)?劳务派遣的用工有哪些要求?
根据《合同(contract)法》第62、63、64、67条的规定,用工单位在运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法》本着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规定(guī dìng)了用工单位(unit)对派遣劳动者的五项义务。天津劳务派遣公司国外主要以“项目型”派遣或外包为主,占整个劳务派遣市场的7成以上。在这种派遣和外包形式中,岗位因项目的设立而存在和结束,项目周期通常在12-15个星期左右,岗位人员在项目结束后就由劳务公司派遣到其他公司的项目工作。总体而言,以岗位而论,存在临时性、专业性、辅助性等特征。从此规定来看,用工单位若只为节省(spare)成本而运用劳务派遣方式,则此目的将来是无法实现的。

  (二)要求用工单位对被派遣的劳动者与本单位的劳动者要实行同工同酬的原则。所谓“同工”是指同岗位、同付出、同收益(shōu yì);所谓“同酬”是指在同工的前提下,应享受相同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保险和福利等待遇。
  (三)被派遣劳动者可以参加用工单位的工会,也可自行组织工会。因此,用工单位对此规定应通过(tōng guò)派遣协议与派遣单位具体约定,加以落实,在操作控制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本单位的劳动者与被派遣劳动者有所区别,以免因误解给用工单位带来麻烦。

  (四)用工单位不能自行成立派遣机构(organization),给本系统派遣劳动者。
劳务派遣用工方式:
完全派遣
由派遣公司(例利贞劳务)承担一整套员工派遣服务工作,包括(bāo kuò)人才招募、绩效评价、报酬和福利、安全和健康等。
转移派遣
有劳务派遣需要的企业自行招募、选拔、培训(作用: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人员,再由派遣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contract)》,并由派遣公司负责员工的报酬、福利、绩效评估、处理劳动纠纷等事务。
减员派遣
减员派遣指企业对自行招募(recruit)或者已雇佣的员工,将其雇主身份转移至派遣公司。企业支付派遣公司员工派遣费用(expense),由派遣公司代付所有可能发生的费用,包括(bāo kuò)工资、资金、福利、各类社保基金以及承担所有雇主应承担的社会和责任(zé rèn)。其目的是减少企业固定(fixed)员工,增强企业面对风险时候的组织应变能力和人力资源的弹性。
试用派遣
这是一种新的派遣方式,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将新员工转至派遣公司,然后以派遣的形式试用,其目的是使用人单位在准确选才方面更具保障,免去了由于选拔和测试时产生的偏差风险,有效降低(reduce)了人事成本。
短期派遣
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共同约定一个时间段来聘用和落实被派遣的人才
项目派遣
企事业单位为了一个生产(Produce)或科研项目而专业聘用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晚间派遣
用人单位(unit)利用晚上的特定时间,获得急需的人才
钟点派遣
以每小时为基本计价单位(unit)派遣特种人员。
双休日派遣
以周
  六、周日为基本计价单位派遣人员。天津劳务派遣公司国外主要以“项目型”派遣或外包为主,占整个劳务派遣市场的7成以上。在这种派遣和外包形式中,岗位因项目的设立而存在和结束,项目周期通常在12-15个星期左右,岗位人员在项目结束后就由劳务公司派遣到其他公司的项目工作。总体而言,以岗位而论,存在临时性、专业性、辅助性等特征。天津劳务派遣公司主要集中在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央企甚至有超过2/3的员工属于劳务派遣。部分垄断性行业的用工单位通过大量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方式,在不增加或压缩正式员工编制的前提下,既保证了正式职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享受尽可能高的工资待遇,又人为绕开工资总额控制这条“红线”,使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集体派遣
国有企事业单位(unit)通过劳务派遣机构(organization)把闲置的人员部分或整体地派遣给第三方。
派遣转正
劳务派遣工在用人公司长期工作后,由用人企业将其身份转为企业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所有同等待遇。
劳务派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起新型的劳动关系
2.劳务派遣不仅保证了派遣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可节省(spare)用工单位招聘员工的各项费用,如场地租用费、广告费等;同时也避免用工单位自行招进不符合要求人员造成的损失和处理(chǔ lǐ)的麻烦。
3.实行劳务派遣可以节省用工单位劳动力;用工单位可根据生产经营(jīng yíng)需要,随时要求派遣机构(organization)增减派员,有利于用工单位用人的灵活性;也可使用工单位从繁杂的劳动保障(起保障作用的事物)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用工单位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

编辑:www.tjluohuzhijia.com